0
当前位置:圣托味道 - 文章列表 - 尚书

圣托人回复

2 楼 罗凤叶 @2023-04-25

《尚书》第2课 克明俊德
2023.4.25
►原文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mù],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yōng]。
►译文
考察古代的历史和传说,尧帝的名字叫放勋,尧帝治理天下,政务严肃恭谨节用,仪态温文尔雅,诚信恭谨职守,推贤让能,尧高尚道德的光辉普照四方,遍布天下。尧能够举用同族中德才兼备之人,使自己的氏族亲善和睦;族亲善和睦之后,又能够考察明辨部落联盟百官的优劣贤愚,并奖罚分明妥善任用。辨明百官优劣贤愚妥善任用之后,又能够使天下民众和睦共处亲如一家。
►今日要点
1、修齐治平,从“修”开始;先有扎根,后有枝叶花果。
2、人与人、心与心的链接,会形成巨大的能量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巨大的能量场之中。
3、作为普通人,我们几乎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修齐治平”,修炼自己,让我们的小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二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昨天的课程我们讲到《尚书》共分为四个篇章,即《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其中的第一个篇章《虞书》,讲的就是尧舜时期的德政史事。今天我们就从《虞书》的第一篇《尧典》开始,《尧典》就是有关“尧”的事迹的重要记录。

在《尧典》中,我们能够看到尧是怎样治理天下的。在那个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时代,尧是如何带领大家观察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制定了我国最早的节气历法。我们还能看到,尧与他的大臣们商讨如何选定和考察下一任继承人,这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都是很有启发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尧典》的第一段,也是整本《尚书》的开篇第一段。先来读原文: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曰若稽古。曰若是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稽古,就是考察往事的意思。第一句话的大意是说:“考察往事,帝尧的本名叫放勋,他为人恭敬简朴,又明察秋毫;他待人处事特别的温和宽厚;他处理政事兢兢业业,不敢懈怠;他虚怀若谷,随时在谦让他人。我们所尊敬的尧啊,他的光辉普照四方,充满了天地。”
读着文字,我们就能感受到人们对尧深深的怀念。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再看第二句话:克明俊德,克,就是能够的意思。明,就是发扬。俊德,就是美好的德行。所以,克明俊德就是,尧能够发扬自身美好光明的德行,然后就能以亲九族,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了,就能平章百姓。平章,就是辨别清楚的意思。百姓呢,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黎民百姓,在这里指的是百官。尧使家族和睦后,就能把朝堂上的百官治理的井然有序。百官有序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四方的诸侯纷纷归顺,天下的人民也渐渐变得善良而和睦了。
我们再来完整的感受一下这段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同学们,你有没有感受到,这就是尧的生命轨迹,这也是尧作为一位领导者修齐治平的基本逻辑。就像一颗石子落入湖水,那个涟漪是从内向外一圈圈扩散开的。尧也是如此,从自己做起,然后向外面慢慢推开,到家族,到朝廷,再到天下的诸侯百姓,这就是尧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圣贤君王治理天下的逻辑和画面。这段话也给了后世的学者非常重要的启发。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现在大家是不是有些感觉了呢?这里讲的古之欲明明德者,其实就是尧帝呀。《大学》是在总结尧“克明俊德”的成功经验,并且把它提炼成了最精典的四个字,“修、齐、治、平”。这四个字从此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你有怎样的梦想,想成就怎样的事业,一定先从“修”字开始做起。好好的修炼自己,就像一棵树,(先有扎根)生了树根才可以有后面的(后有)枝叶花果。“修齐治平”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本规律呀。对这个规律体证的有多深刻,我们的人生就能在多高的层面展开。

其实大道都是相通的呀,修齐治平的道理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阐述。比如在英国伦敦西敏寺的地下,有一块无名墓碑,据说这块墓碑上的铭文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南非国父曼德拉。铭文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同学们,听了这段墓碑上的话,你是不是也很有感触呢?据说年轻时的曼德拉就是看到这段碑文后恍然大悟。从此放弃了急功近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开始从自身做起,慢慢影响他人,最终整个南非因曼德拉而改变。今年,是他去世的第十年,人们依然怀念着这个了不起的人。
“修齐治平”的思想蕴含着深邃的智慧。虽然我们作为普通人,可能终身也无法像那些伟人一样去改变世界,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修齐治平的思想,改变自己的小世界呀。

什么是你的小世界呢?我们可以借助《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理解,《道德经》有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看似空虚,可推拉之间却是生生不息,越是推拉,动能越多啊。这个文字的字面意思,我们不在这里太多的讲解,但我们明白了:老子讲的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的本质就像一个橐龠场,就像一个能量场。我们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是链接在一起的,这种链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巨大的能量场之中。

想象一下,每一天,从早上你睁开眼睛开始,你就生活在以你为中心构建起的一个能量场中。
你走出房门看到家人,你们是交换一个温暖的眼神,还是相互升起烦恼的念头呢?
坐在办公室里面,面对坐在你左边、右边的同事,你们心与心之间有怎样的链接呢?是关心和爱更多一点,还是抱怨指责多一点呢?
下班跟朋友见面,讲话之间是正能量多一点,还是负能量多一点呢?
你与身边的每个人到底建立了怎样的链接呢?
这些善恶交织、错综复杂的链接,就像一个磁场一样,环绕在你的周围,构成了你的小世界。你每天就是带着这样一个磁场在世间行走啊。

所以再想象一下,假如你有100位非常优秀的朋友,那你这个磁场就非常的良善了,而且很有力量。假如说你身边有十个酒肉朋友呢?那你整个的磁场就会变得比较浑浊了。
就像有人这么讲,看一下你朋友圈前100位的朋友,把他们的健康、财富、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状况各方面都加在一起,加、减、乘、除,得出的一个平均值,那就是你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渴望着拥有更高层面的朋友,更良善的生命磁场,因而让这个磁场反过来,能呵护我们,让我们的小世界每天都是春风拂面,春暖花开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克明俊德。俗话说,有德之人如春风,春风暖人心啊!也就是要让自己的这颗心变得更加温暖。一颗温暖的心,才能与身边的人建立起真正良善而深厚的链接。本质上,我们与他人的每一份链接,都是我们这颗心的呈现。

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儿女、亲人、朋友、同事、客户,我们与他们之间构建了怎样的能量场呢?你看着他们的时候,我们有怎样的好念头呢?我们是不是也能把自己心中的阳光慷慨地分享给他们呢?我们是不是也能让他们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啊?是啊,作为普通人,我们几乎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修齐治平,修炼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小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啊!

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尚书》的教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改变小世界,从自己做起,心中拥有春天,一年四季,春风拂面。

祝福大家,明天再见。

明日预习:
    帝曰:“畴[chóu]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yìn]子朱启明。”
 帝曰:“吁!嚚[yín]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huān]兜曰:“都!共工方鸠[jiū]僝[zhuàn]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shāng]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bǐ]乂[yì]?”
 佥曰:“於[wū]!鲧[gǔn]哉。”
 帝曰:“吁!咈[fú]哉,方命圮[pǐ]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
 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xùn]朕位?”
 岳曰:“否[pǐ]德忝[tiǎn]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guān]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gǔ]子,父顽,母嚚[yín],象傲,克谐。以孝烝[zhēng]烝,乂[yì]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guī]汭[ruì],嫔于虞。
 帝曰:“钦哉!”
——《尚书译注》P21-P26

3 楼 罗凤叶 @2023-04-27

第十期百日成长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

《尚书》第3课 天下为公
2023.04.26

原文:
帝曰:“畴[chóu]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yìn]子朱启明。”
 帝曰:“吁!嚚[yín]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huān]兜曰:“都!共工方鸠[jiū]僝[zhuàn]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shāng]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bǐ]乂[yì]?”
 佥曰:“於[wū]!鲧[gǔn]哉。”
 帝曰:“吁!咈[fú]哉,方命圮[pǐ]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
 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xùn]朕位?”
 岳曰:“否[pǐ]德忝[tiǎn]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guān]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gǔ]子,父顽,母嚚[yín],象傲,克谐。以孝烝[zhēng]烝,乂[yì]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guī]汭[ruì],嫔于虞。
 帝曰:“钦哉!”
——《尚书译注》P21-P26

今日要点:

1、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2、无私,做出决策时让大我主导,才是真正地利益自己、利益子孙后代。
3、“是非即成败”,每个决策背后都是大我和小我在较量。大我越重,就越靠近“是”,小我越重,就越靠近“非”。

课程学习: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三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在课程之前,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一位长者正坐着讲故事,其他人听的津津有味儿。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呢?长者到底在讲什么故事呢?这张照片拍摄于山东省一个叫尧王寺的村子,传说这是尧、舜两位古代圣王在这里生活过的地方。直到现在,尧、舜人文始祖传递王位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着。
今天,当我们翻开《尚书》,重回4000年前,共同感受尧舜禅让背后的圣王心法。上一节课中,我们学到了“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尧的领导下,官员勤奋爱民,天下稳定和谐,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处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好时代。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如何让这份事业传承下去呢?有一个词叫做“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承,事业才能不会断绝。尧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几十年,但是英雄也有暮年,要将事业传承下去,就要选拔一个优秀的接班人。所以尧谨慎再谨慎,还邀请了大臣们帮忙参谋。
尧对大臣们问道:畴[chóu]咨若时登庸?”意思是谁善治四时?我要提拔他。
有大臣就推荐说:““胤[yìn]子朱启明。””意思是您的儿子很开明,可以任用。我们常说,望子成龙啊!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出人头地。
可是尧却很忧愁地反问道:“吁!嚚[yín]讼可乎?”唉,我的儿子说话虚妄,又好争辩,能够担当大任吗?知子莫若父啊!尧深知儿子的德行,知道他不能够胜任重要的职务,反倒可能耽误了国家大事,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准备提拔任用他。
尧又问大臣:“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xùn]朕位?”意思是,我已经当了七十年天子,到了迟暮之年,今后难以胜任了,你们谁能够接替我的位置呢?诸位大臣纷纷辞让,说自己的德行不够啊。
尧见到大臣们都推辞,说道:“明明扬侧陋。”意思是,你们也可以推举贤良啊。无论他是地位显贵还是身份卑微,只要可以承载大业,尽管向我推荐。
一位大臣回答说:“有鳏[guān]在下,曰虞舜。”意思是,有一个平民名字叫舜。他的父母和弟弟都顽劣不堪呐,他却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如此的美德,如果将天下托付给他,也不会有过失。
尧说,我对他的美名也有所耳闻,但不知道他真实的品德、才能如何,我还需要先测试一下。
尧为了考察舜真实的品德,给他安排了很多考验,甚至是:“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让他们时时刻刻观察她日常生活中的私德。
三年之后,尧把舜叫到跟前,对他说:“询事考言,乃言厎[dǐ]可绩,三载[zǎi]汝陟[zhì]帝位。”我和你商量国家大事,你提的建议都行之有效啊!三年已过,现在你来接替我执掌国事吧!
虽然舜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尧看到他能经世济民,就放心的把天子之位交给了他。更是放心地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了他。这就是“尧舜禅让”。中华文明源头处的这个故事,至今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良知,留存在中华儿女的记忆当中。
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尧舜禅让”的故事跨越四千多年能代代相传呢?原因就是四个字“天下为公”。尧身为天子,挑选接班人的时候却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哪有父母不希望孩子过得好的呢?父母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啊。但是,传位给儿子对天下人有利吗?
《史记》中总结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意思是说,把天子之位传给舜,损害的只是丹朱一个人,得利的是天下人。而把天子之位传给丹朱,损害的却是天下人的利益。天下人的福祉和自己的私心孰轻孰重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尧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同学们,中华文明在源头处就如此不同。选贤任能,天下为公的思想,深深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姜子牙在《六韬》中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意思是说,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私有的天下,治理天下者,更应该以天下百姓的利益为重啊。
墨子说:“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意思是说,古代圣明的君王选拔官员甚至接班人,没有私心杂念夹杂在其中,因此能够利益天下之人。《孟子》更深刻地揭示了尧舜禅让的本质。
孟子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意思是,天子不能把天下赠予别人,只是顺应天道,向上天推荐贤良。所以“尧舜禅让”也是天意使之。
那么什么是天意呢?孟子继续说:“尧去世之后,舜把天子之位让给了尧的儿子,自己远远地避开。”但是天下的诸侯不去朝拜尧的儿子,而来朝拜舜。百姓打官司不去找尧的儿子而来找舜。这都是天意的表现啊!
因此,《尚书.泰誓》也说道:“天视自我民示,天听自我民听。”所以民心就是天意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这是民心所向。顺从民心就是顺应天道,就是大公无私。
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尧不传位给儿子,却传位给舜,是否任用外人不任用亲人就是公正的呢?这其中的是非标准是什么呢?
《礼记》当中说:“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意思是说选拔人才,推荐人才,正确的做法是:在内不刻意避免亲人,在外不刻意避免仇人。为什么呢?刻意避免亲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是出自一颗私心,刻意避免仇人也是出自一颗私心,这都是小我的体现。无论亲人还是仇人,只要我们依据自己的良知去判断,他能利益大众就要选拔推荐,这才是大公无私,这就是大我的体现。
一些同学也会有疑问,说:“难道做决策时有私心就是不好的吗?”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的企业家选接班人肥水不流外人田,选自己的子孙,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积金以为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啊。意思是子孙如果德行不够,不仅守不住传下来的家产,还可能把企业带到坑里,害人害己呀,这样反而是给子孙传了一个炸药包。另外,一些企业家不论亲疏,选择有德有才的人,不仅能让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长久平稳发展。而且子孙还能享受分红,长久受益呢。
《道德经》中有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无私做出决策时,让大我主导,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子孙后代。所以我们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是非即成败。”每个决策背后都是大我和小我在较量。大我越大就越靠近是,小我越大就越靠近非,决策时大我和小我的比例就已经决定了结果的好坏成败。
我们经常说,命运藏在念头里,每一个小小的决策也都在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的方向。比如说,有的人有痛风,不能吃海鲜,但是到了餐桌上看到今天的海鲜实在太诱人了,就犹豫了,大我告诉他不能吃啊,小我却说少吃一点没关系,结果是他没经住诱惑,痛风更严重了。后面几天的工作都受到影响,可能人生一些重大的机会就此错过。所以决策时放纵一分小我,就埋藏了一分祸患,祸患一点一点的埋下,就积重难返了。
人生是选择的积累,更高层面的成功,幸福圆满的人生,这些我们渴望的美好画面,其实都藏在我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决策当中。是非即成败,就是在决策时让大我更加强大,越接近是,结果必将更加圆满和美好。
好,今天的课程到此,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思考题:面临选择时,何为正确?

明日预告:

    瞽[gǔ]子,父顽,母嚚[yín],象傲,克谐。以孝烝[zhēng]烝,乂[yì]不格奸。
——《尚书译注》P24

4 楼 罗凤叶 @2023-04-27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2023.4.27.(周四)
第4课
至孝之心
为什么问题都有我的份儿?

🔸课程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xùn]朕位?”
岳曰:“否[pǐ]德忝[tiǎn]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guān]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gǔ]子,父顽,母嚚[yín],象傲,克谐。以孝烝[zhēng]烝,乂[yì]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guī]汭[ruì],嫔于虞。
帝曰:“钦哉!”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尚书》课堂。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四天,我们接续“尧舜禅让”的故事,一起感应舜的至孝之心。尧帝听说舜十分孝顺父母,因此就想把舜作为接班人进行培养。他给了舜很多考验,舜都过关了。所以最后尧帝把君主之位禅让给了舜。尧帝为什么仅仅因为舜孝顺就提拔他呢?通过舜的孝,尧帝到底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一个人至孝就具有成为君王潜质呢?我们结合着后世经典的解读,讲舜的两个小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来体会古圣先贤故事中的至深道理。
第一个故事是舜与家人相处的故事。《尚书》记载,舜的家庭中,父顽,母淫,弟傲。父顽,不是顽皮的。顽,是非常固执贪婪的意思。母淫,意思是不说忠信的话,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第二,对于父母的坏处,弟弟象都遗传了。他把哥哥舜视为眼中钉啊。父亲瞽叟这样心术不正,继母毒辣,弟弟象十分傲慢。这三个人整天虐待、迫害舜,甚至在尧帝把舜列为继承人之后,他们更是想快点儿害死舜,好霸占舜的家产。瞽叟先是让舜去修补谷仓的仓顶,等舜爬到了高处,瞽叟就悄悄点燃了谷仓。幸好舜已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大斗笠保护着自己,跳了下来,得以逃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瞽叟又让舜去挖水井。等舜挖的足够深的时候,鼓手他们就往井里填土,心想,这下子舜可逃不了了。瞽叟和象很开心。瞽叟和妻子霸占了舜的牛羊谷仓,象霸占了舜的房子,象得意地坐在舜的房间里,弹着舜的琴,没想到却看见舜走进屋来。原来舜早就提前在井边挖了暗道,从暗道里逃出来了。象看见舜,吓得一身冷汗啊。舜看见象,却像平时一样,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象为了掩饰自己的心慌,装模作样地说:“哥哥,我想你,想得都心闷了。”舜说:“那是自然的呀,因为你是我弟弟嘛。”这件事之后,舜对待父母更加恭敬,对弟弟更有爱了。最终瞽叟和象得到感化,象被舜分封到有壁这个地方。就在今天湖南省道县北。受到舜感化的象,勤政爱民,大受拥戴。象去世后,后世百姓还为他建祠祭祀。阳明先生有篇文章叫《象祠记》,就记载了这件事。
第二个故事是舜与他人相处的故事。舜去打鱼,他看到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霸占了水深鱼肥的位置。那些年老力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捕鱼,收获很少,舜就和他们一起捕鱼。舜把自己捕上来的鱼分给那些捕不到鱼的人,如果看到有人互相礼让,他也会大力表扬。时间一长,大家都争着让出捕鱼多的位置,人人都能捕到鱼了。舜去耕田,和他在一处耕田的人都互相推让地界,情愿自己占地少一些。有舜居住的地方,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能形成一个村落,两年形成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了大都市了。
同学们听完舜的这两个故事,我们是否更深刻的理解这句话: 百善孝为先。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一个人能尽善,尽孝,就能教化他人。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为什么舜能够被尧帝选为接班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有才能的大臣呢?为什么舜的一言一行流传在经典中,历经四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为什么舜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呢?《中庸》里称赞舜,大孝也!也称赞舜大智,智慧的智。舜,其大智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而言隐恶,而扬善。顺的智慧在于他善于请教别人隐恶扬善。
《尚书》中有言,舜能够克谐以孝,烝烝义,不格奸。其实隐恶扬善就是烝烝义,不格奸。阳明先生曾经详细解释了烝烝义,不克奸。舜只是自尽于义,以义熏蒸,不去烝他奸恶。意思是不管是面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弟弟,或者是其他人,舜只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不直接去纠正他人的奸恶。因为那些奸恶的人,他们就喜欢掩盖自己的过恶。这时候你不顺着他,硬要指责他的不是,就会激怒他。象,那样的傲慢,怎么受得了别人的指责呢?越是批评指责他,他心里的恶意就会越大,所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只得克谐,此时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舜知道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备他人,因此最后能够圆满。这就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的地方。这也是顺超出常人的地方。
同学们,人和人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能力的高低,也不在于性格的差别呀,最重要的差别是心灵品质的差别,格局境界的差别。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格局境界。有怎样的德,成就怎样的事,有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圣人之心,则呈现圣人之道,就妙用无上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等等。圣人之德,则成就圣人之事。舜有无我利他、化于天下之心,所以呈现出圣人的格局境界。所以不管家人如何,对他那颗孝悌之心是自己的,不管眼前的事情有多么的不公平,舜都有智慧去引导化解。舜本就拥有极高的格局境界。在舜看来,一切挫折磨难都是磨刀石,是来磨砺自己的,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所以舜能够举重若轻,坦然处之,心上是没有烦恼的。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为什么圣贤的大道是孝悌之道呢?阳明先生说,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心,有同样的良知。这颗心越纯粹,越接近道。这一颗纯粹的心,用在侍奉君主就是忠,用在侍奉双亲就是孝,用在对待亲友百姓就是信于人。所以,有怎样的孝心,就有怎样的格局境界。有多高的格局和境界,就能承载多大的事业。因此,尧帝在多次考验之后,就把君王之位禅让给舜,因为这不是尧帝的选择,而是天下百姓的选择。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上,我们也会见到或者遭遇这样那样不公平的事情。我们想想看,面对这样的事情,舜会做怎样的选择呢?从舜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不管舜面对怎样不好的人事物,他都是直接面对,好像所有的事情都与他有关一样。换成我们又会做怎样的选择呢?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问题都有我的份儿呢?为什么问题都有我的份儿?为什么遇到事情我心里那么多的烦恼呢?我有位同学说我有这样的困惑。我觉得问题都有我的份儿,是因为自己好管闲事,在家里长辈们之间闹别扭了,我就想让他们尽快和好。但是自己人微言轻呢,有些事情管了也没效果,所以现在能管的我管,管不了的我就不管了。第二位同学说,在工作中,我经常冒出这个想法,为什么事情都有我的份儿呢?挺苦恼的。你看我自己上班这么多年了,一直保持着一种初心,就是交到我手上的工作一定做好。所以领导很信任我,同事做不好的事情也让我来做。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变成了救火队长,结果多做多错,少做少错,我备受打击呀!要不就不管别人的事情吧,可是不帮别人,自己心里也很难受。通过学习,我发现这是一种内耗,是保持自己一份初心,当下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一点就好了。谢谢实验班两位同学的真诚分享。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面对问题,我们可以选择避开它,也可以选择应对他。这件事情是不是和你有关,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让他和你有关。第一个选择避开他,就像第一位同学分享的,我解决不了,没关系,那我就避开嘛。就好像一颗小苗,苗比较弱小,只能抵抗一级暴风雨。现在九级暴风雨来了,怎么办呢?如果可以的话,当然是要避开这九级的暴风雨喽。第二个选择应对他。我选择这件事情和我有关,因为不遇盘根错节,不能变利器,把难题烦恼当成历练自己的磨刀石,借这件事情成长自己。既然选择了应对,就倒逼自己定能生出智慧呀。因为相对于我们心中的小我来说,我们心中有无尽的大我可以被开发出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舜的至孝之心,舜的智慧,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啊,只需要不断的开发,遇到难题,遇到挑战的时候,正是自己开发心中的那个宝藏的时候啊。也许我们终生难以达到舜的格局境界,但我们可以朝向这个方向努力呀。遇到事情自己感觉不大好的时候,马上转念,想想这是来成就我的,来磨练我的,让我成长的机会呀。当我们转念的时候,就是成长自己的时候,我们心里甚至会升起一份感恩,谢谢你陪我成长啊,我们谢谢这个陪练啊。当你克服了一件事的时候,不只是说明你在这件事上牺牲了,而是说明你长了本事,克服了难题,格局境界在向上攀升。啊,今天的课程到此,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5 楼 罗凤叶 @2023-05-06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

《尚书》笫5课
2023. 4.28.(周五)
法理治国
面对身边犯错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
🔸课程原文
1.象以典刑。
2.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3.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4.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
5.帝德罔愆[qiān]。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yòu]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hào]生之德,洽于民心。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五天。课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这几个字翻译成现代汉字,就是慎中决法,意思是慎重适度的使用刑罚。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法律思想。他的背后有怎样的生意呢?今天我们翻开《尚书》,从中国最早的法治思想中探寻先祖的智慧。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到舜的一颗至孝之心,调和了在大多数人看来不可能解决的家庭问题。舜侍奉父母,能够齐家,以同样的一颗心治理天下,也建立了许多利益天下百姓的功绩。其中一项就是法律的制定。《尚书》记载,舜、象以典刑,就是在器物上篆刻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此来治理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成文法律。成文法律的制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有专家就这样评价说。从此萌芽开始,中国形成了世界五大法律体系之一的中华法系,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体系之一。舜的贡献不仅在成文法律的制定上,对后来整个中国影响更大的是他以法治国的思想。舜说,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钦哉,就是谨慎的意思。钦哉,这个词在《尚书》当中一共出现过12次啊。但是唯独这里舜连续说了两个“钦哉”,就连后面的这个“恤”字,也是谨慎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使用法律一定要慎重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啊。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舜再三告诫说要谨慎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继续学习下面的故事。舜不仅亲自制定了法律,更知人善用,任用了贤臣能人,专门执行法律。被舜任命的这位大臣叫做皋陶,他和尧、舜、禹一起被称为上古四圣,更被称为中国的司法鼻祖。《尚书》原文记载,舜任命皋陶的时候说,汝作士……惟明客允。意思是我任命你做最高执法长官,你处理案件的时候,一定要明察秋毫,公平公正,让众人能幸福。从此之后,舜和皋陶君臣协力,依法治理天下,国家也因此长治久安。后来舜表彰皋陶说,期于予智,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意思是你执掌法律,协助我治理天下,虽然动用刑法,但是目的却是希望人人守法,不再有人被处罚。现在天下百姓都合于中道,不做出格的事,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同学们,我们反复体会一下这句话,刑期于无刑,刑罚的目的是不再有刑罚呀!刑罚主要是为了教民化民。这在虞舜时代就产生令后人惊叹的伟大思想,真是不可思议呀!皋陶回答说,帝德罔愆,临下以减,御众以宽,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皋陶说,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根本在于您以美德治理天下,不用繁苛的政策扰乱天下之人,治理百姓更是宽厚仁爱呀!您珍爱生命的美德,正是民心所向,因此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啊!学习完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舜和皋陶君臣同心协力,以法治国,最终国泰民安。但是,舜既然有好生之德,又为何要制定法律来惩罚有过错的人呢?《论语》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君子引导他人修行美德,成就善事,但同时也要阻止他人的恶行,为他人规避恶果。无论是成人之美,还是不成人之恶,都是源自同一颗仁爱之心啊。用法律惩处有过之人的目的,也是引导民众向善,是他们遵循中道啊。所以舜强调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以及为名客云胸怀仁爱之心,在执行法律时一定要极度谨慎,并且保持公平公正。这就是慎和中,也就是我们在开头时看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慎中决法”。唯有慎中才能真正发挥法律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皋陶称赞舜说,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心中满怀对天下人的仁爱。无论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都是民心所向,都是对民众的呵护。其实,不仅是舜非常重视明德慎罚,整个《尚书》就是反复论述明德慎罚。《尚书》当中记载的很多先贤以及后世的很多经典,都在反复论述着这样的思想,德治和法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呀!共同维护着国家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关系。孔子曾经在鲁国担任过最高司法长官,他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只是用法律、刑罚来管束百姓,百姓只是心有畏惧,不敢违法,但是内心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节来引导百姓,百姓不仅心中有是非善恶,而且也会心悦诚服。《礼记》中说,礼乐行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之道也。礼仪、音乐、政令、刑法等作用不同,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凝聚人心,安定国家。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单单依靠一颗仁爱之心,不能够治理好国家。单单依靠法令也没办法让法令自行生效啊。中国古代法律的巅峰之作《唐律疏议》当中更加明确的说明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道德和礼仪是教化的根本,法律和刑法则是教化的保证。也就是说,为政的根本在于德,而刑法是辅助道德教化的。一颗仁爱之心,跨越4000年,永续相传,好生之德也始终不曾断绝。
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犯错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想想看,身边的家人、同事有没有犯过让你很生气的错误呢?把当时的场景写下来,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是不是觉得自己占理,对方应该认错或者受到惩罚呢?写一写你的想法,写想法的时候你可以标注上1234。这样的序号,你当时又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忍不住指责、抱怨或者是罚了对方呢?再想想得到的结果怎么样?问题有没有解决呢?再想想你们的关系变得是更好了?还是更糟了呢?也写一写你的这些行为语言的后果,给你自己造成的那些后果。
之前啊,一位同学也分享了他的故事,他说我弟弟他参加了三次高考,但是每次临近高考的时候都逃课跑去网吧打游戏去了。每次他一回家,我和我妈就跟审犯人似的,责问他到底去哪儿了?他一直沉默不愿回答,我也就指责他说,这么重要的时候不好好学习,一点不为爸妈着想,真是自私。我爸如果知道了,可能就直接一脚踹上去,让他到外面站着罚站。那三年,我们一直都在批评弟弟,完全没想着换位思考来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一点不忍心呐。最亲近的人都不去换位思考,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现在我换位思考一下弟弟,哎呀,都不敢想象啊。就像这位同学的故事一样,就算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犯错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忘了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我们大概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一个人可恨呢?就是因为他被心中的不明和贪欲引导,做出了不好的事,伤害了他人。可是他们自己也同样深受不明和贪欲的伤害呀,实际上也更需要被关怀、被引导。你看他们的可恨之处是不是正是可怜之处呢?就像我们身体上受了伤,伤口才是最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同样家人同事的,他们犯错的时候,才是最需要我们用一颗温暖柔软的心去呵护去帮助的时候啊。但是很多人也有疑问,别人犯错伤害了我,我还怎么对他好呢?有一位智者说,对他人好,不是因为他人有多好,而是因为你本来就很好。这份仁爱的宝藏原本就在我们心中,他人的好或不好不会让我们自己心中的仁爱增损半分的。所以对他人好,是因为我们自己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呐。面对家人、朋友、同事的过错,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揪住不放,甚至大动肝火。但是想过没有,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呢,让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越加的迷失、对抗、对立,也让我们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远。相反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去换位思考,去理解包容对方啊。呵护他人的大我,用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向上向善,既加固了良善的链接,同样的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也呵护了自己的大我。昨天的课程里,舜如何对待家人的故事,顺的至孝之心,到这里你再回去听,会有更多的感受。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呵护,人生也将多一份美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同学们,我们留下思考题,面对身边犯错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请各位班主任、班委组长组织你的班级同学共同讨论、分享,并写在每日的作业里面。同时呢,班主任每天都可以推荐一位同学的思考作业,我们将定期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复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到此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6 楼 罗凤叶 @2023-05-06

《尚书》第6课 诗言志
2023.5.4
►原文
1、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2、帝曰:“夔[kuí]!命汝典乐,教胄[zhòu]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译注》P36、P38

【今日要点】
1、诗言志,诗的本质是志。志,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格局境界。
2、“志”的层面不同,“诗”的层面不同。
第一种层面:忧伤哀怨缠绵,悄悄点燃小我。
第二种层面:远看花团锦簇,近看空无一物。
第三种层面:真情感动人心,名句千古流传。
第四种层面:唤醒心中大我,指引朝向光明。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11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今天我们学习《诗言志》。
《舜典》中记载,舜正式即位之后,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召开了一次百官大会。
原文说: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意思是说,在正月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舜来到太庙,与四方诸侯商量正事。打开明堂四门,发布命令,让四面八方的人都看的清清楚楚,听的明明白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恢弘而庄严的场景: 百官肃立,听着舜向他们发布一条又一条重要的命令。舜一共任命了十个重要的官职,包括粮食、祭祀、法令、军事等等,这些都是治国的重要方面。舜和即将上任的官员一一沟通,仔细地叮嘱他们行事的原则,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不能有过失。
在这十条任命当中,舜颁布了一个重要的职责,也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的内容。
舜对一位名叫夔的官员说:夔!命汝典乐,为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意思是:夔啊,我命令你掌管诗歌、音乐方面的内容,你要教导那些胄子。胄子就是年轻人的意思,让他们养成一些美好的品性,让他们正直又温和,宽厚又坚强,要刚强但不要粗暴,要简朴却不要傲慢。这是舜对夔的一个期许。
在舜看来,年轻人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诗歌又是引导年轻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件事特别重要,和粮食、祭祀等一样,是国家大事。
舜继续告诉夔,为什么自己这样重视诗歌,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呢?舜讲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大意是说,诗是用来言志的。歌呢,就是把这些诗给咏唱出来。人们为了更好地歌唱,制定了“五声六律”。如果“五声六律”调和,诗歌美好悠扬的话,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
同学们,你耳朵里有没有捕捉到熟悉的三个字?对,就是诗言志。这三个字可以说是鼎鼎大名、流传千古啊!一句话就道破了诗歌的本质。

后世人们一直在沿用这句话。
比如,《左传》中就写道:诗以言志。
《庄子●天下篇》中写道:诗以道志。
《毛诗大序》开篇就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的本质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志的表达。
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评论说:“诗言志”三个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啊,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我们感受一下“诗言志”三个字,其实是给了我们一把尺子。此前我们去看各种诗歌或者文章的时候,可能都不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不就是有些人文笔优美些,有些人文笔朴素些,只是文笔的区别而已。
但是,舜告诉我们:诗言志,诗的本质是志,志向的志。志,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格局境界。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别就在这里。因为志不同,所以写出来的诗歌文章也是千差万别的。

比如,就拿诗歌来说,至少有十种不同的层面,我们举其中四种层面为例,让大家感受一下,你一定能发现其中微妙的不同之处。

先来看第一种层面,用一句话来总结,就叫做忧伤哀怨缠绵,悄悄点燃小我。
想想看,你一定读过这样的诗歌,爱恨情愁,伤心哀怨,你恨着我,我怨着你的,好像一生都在为感情缠绵着。这样的诗歌,语言是不是也会写的很优美呢?可是,它很可能悄悄点燃了你心中的小我,让你产生一些不那么正向的起心动念。
再看第二种层面:远看花团锦簇,近看空无一物。
我们很多人中学时候也能写上两三句诗,比如学校组织了一个诗歌大赛,评出前十名,贴在黑板报上了。这些也是诗歌呀,我们回想起来还会觉得很有趣儿呢。可再仔细一看,那时候写的诗歌多半堆积了很多美丽的辞藻,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可是没有深邃的思想,很快就被忘掉了。类似这样花团锦簇的文章,生活中常常见到。它不至于点燃我们的小我,但那可是优秀的平庸啊,也无法注意到他人的成长啊。
让我们再来看第三种层面:真情感动人心,名句千古流传。
这一层面的诗歌已经超越了平庸,他们是诗歌中的瑰宝,拥有穿越时空、感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比如,屈原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比如苏轼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是不是也会在中秋的圆月下想起过这首诗呢?人相知,在于心相同。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会唤起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弥足珍贵。那么,还有没有更高的层面呢?答案是有的。
我们来感受第四种层面:唤醒心中大我,指引朝向光明。
五百年前,同样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却正逢阴天,没有月亮让人惆怅。但阳明先生却这样写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是啊,在诗人眼中,人生充满了缺憾,有快乐就有悲伤,有相聚就有分离,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这是谁都无可奈何的事情。
然而,在圣贤看来,天上月有阴晴圆缺,但我们心中的这轮明月,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此的圆满光明,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他亏缺。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大我的光辉,即便在最痛苦烦恼的时刻,你心中的大我,都从未离开过你。

无论怎样的乌云密布,只要有一丝的缝隙,那轮满月的光辉就会迫不及待的投射出来。这就是你心中的大我,不知疲倦,无量无边。这就是圣贤站在更高的层面为我们指引的方向,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如此的充满希望。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顾舜对我们的教诲:诗言志。原来诗与诗之间,或者扩大一点,文章与文章之间,甚至说话唱歌之间,真的是有差别的。差别的本质就在于作者内在的品质、格局、境界的不同。
写作者的格局境界越高,呈现在作品中的那份能量就越高,就越能激扬他人的大我,助力他人的成长,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就越大。

其实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大我在呼唤,我们都想要呈现自己更美好的一面,既温暖自己,也利益他人。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写的文章或者讲的话水平更高一些,层面更高一些呢?
早在500年前,也曾经有弟子拿这样的问题请教阳明先生。弟子问:“先生,我想写出更好的文章,该怎么做呢?是不是要苦练修辞才能写成美文呢?”
阳明先生这样回答到:如诗言志,只看尔意向如何,意得处自不能不发之于言,但不必在词语上驰骋,言不可以伪为。且如不见道之人,一片粗鄙心,安能说出和平话?纵然都做得,后一两句露出病痛,便觉破此文原非充养得来。若养的此心中和,则其言自别。

大意是说:文章如何,只要看你的心啊,你的心在哪里,文章就在哪里。如果你的心非常的粗糙,那你讲出的话自然也很粗糙,因为文章透露的是你的格局境界,他把你内心的秘密都泄露了出来。就算你学了很多修辞手法,暂时把那个文章做的看上去还可以,但在文章的某些地方,有那么一两句,你一定会露出破绽来。在真正的高人眼中,一眼就会看破了,便知道你这篇文章不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
所以,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呢?有一条难而正确的路,那就是:修炼你自己的内心。当这颗心良知清澈中正平和的时候,你讲出的话,写的文章,自然而然的就和旁人不一样,这才是写文章的真法门呐。

同学们,阳明先生的教诲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呢?对于诗言志,你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顺着这个感悟,请大家课后继续思考:我如何写出好文章?或者说,我如何更好的说话表达呢?

请各位班主任、班委、组长们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期待看到大家的精彩分享,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7 楼 罗凤叶 @2023-05-06

《尚书》第7课 礼仪文明
2023.5.5
►原文
1.肆类于上帝,禋[yīn]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2.辑五瑞,既月乃日,觐[jìn]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3.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尚书译注》P31)
【温馨提示】
1、建议诵读《虞书·舜典第二》原文;
2、建议组织班级同学分享“怎样才是真正地守礼?”,按时完成听课、读书、写作业;
3、百日陪伴,砥砺成长。欢迎各位班主任每日筛选1份同学作业,并在四部曲App班级页面点击【推荐】,顺华老师将会定期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应。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十二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今天的主题是:礼仪文明。怎样才是真正的守礼?
我们刚刚结束了五一的小长假,在今天课程开始之前,我真诚地邀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的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
比如,我们会跟家人一起聚会,陪着家人一起吃饭,难得的温馨的场景:那么,你是否在饭桌上还没等长辈动筷子,自己先吃起来了呢?
比如,是否在饭桌上净挑自己爱吃的,自顾自的吃,菜被翻来翻去呢?
这时候,爸妈免不了又会批评我们,总会说:“都这么大了,还没个规矩。”
这个时候,你是否也勾起了一些童年的记忆呢?爸妈和长辈们总是苦口婆心的不断的时时教导我们,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有礼貌的人,走到哪儿都会受欢迎,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添烦恼。
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里,不知不觉的我们在爸妈长辈的教导下,懂得了很多的规矩和礼仪。
同样的,在教育咱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你也会适时的教导,甚至在重复着爸妈及长辈的嘱咐和引导。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知书达礼,受人尊敬呢?
但是,是不是也有些时候孩子不理解?可能会问:“这么多规矩被管着不能自由自在,那为什么还要遵守呢?”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回答孩子呢?
今天,我们可以先来问自己一下:为什么要遵守礼仪、遵守规矩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翻开《尚书》,从礼的源头处,一起来探寻“礼”的本质。
在第四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舜的故事。舜有一片至孝之心,感动了天下人,最终登上了天子之位,成为了天子,舜帝首先举行了祭祀天地、四时、山川和群神的仪式。之后,《尚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意思是:各地的大小诸侯前来觐见,舜帝再次举行隆重的仪式,对他们一一册封,允许他们代表自己治理天下各地。
除此之外,舜帝还“修五礼”,也就是根据诸侯和官员身份等级的不同,分别制定了不一样的仪式标准。

“修五礼”当中的这个礼字,就是中国典籍当中第一次出现的“礼”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礼”和各种各样的仪式紧密相关,这就是“礼”最初的样子。
《礼记》中也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上古时期,我们勤劳的祖先,通过观察天地四时的变化,掌握了春夏秋冬的运行规律。又通过春播秋收,种出了可以食用的粮食,这是多么让人欣喜的场景啊!
上天和大地仿佛具有意志一般,把食物慷慨的馈赠给人们。先人们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意,于是,恭敬的把收获到的第一份食物与酒水聚在一起,供奉天地四时。供奉之后,大家才可以一起分享食物,这样的祭祀仪式,便是“礼”的起源。
在此后4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礼的内容随着文明发展越来越丰富,礼也成为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统称。历经夏商,再到后来的周朝,就有了经礼300,曲礼3000之说。从国家大事到个人行为的每一处,事无巨细,礼在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的规范。
为什么从有记载的舜帝开始,中国人就如此的重视礼呢?后世有很多的经典都告诉了我们礼的意义和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论语》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礼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构建社会的和谐秩序,是每个人庄静、恭谨、立身处世的根本。
除此之外,《论语》中还讲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在《礼记》当中也讲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意思是:要使社会秩序安稳,国家得到治理,没有比礼更好的方式。
从古人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用来保持社会关系稳定的重要依托。即使到今天,我们的礼仪教育也从未缺失过。
可能很多同学在小时候,时常听到父母说一句话,叫做“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父母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这些都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因此,很多人对“礼”有很多的不理解了,总是感觉“礼”是在约束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总感觉“礼”好像是一些繁文缛节,束缚人的,没啥大用。真是这样的吗?

在实验班,我们的一位同学这样分享。他说,在自己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啊,他也是这么想的,他分享了他的经历:

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文化要求大家都穿正装,但也不强制,而且对于文件夹、水杯、公文包等等都有摆放的位置,工作桌面的整洁也有一些规定。
当时,他的工作主要是跑外勤,他就在心里嘀咕着:“这么多要求有啥用啊?有这些时间,我都拿下好几个订单客户了。”
没想到的是,现实却给他上了一课。有一次,他代表公司去竞标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一起投标的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小的公司,在他看来,自己公司平台大,品质好,关系又好,心想着自己肯定能中标。可是到最后,他却输给了比他小的那个公司。不仅如此,他还被领导叫过去狠狠的批了一顿。领导说:“本来客户是对咱们最有意向的,但是看着你言谈举止很随意,穿着打扮也很随意,觉得不大靠谱啊!而人家对方的呢,态度恭敬,穿着打扮也让人感觉很用心,你看项目就给了人家不是?!”
领导接着说:“今天批评你,不仅仅是因为你丢了这个项目,而是从你入职到现在,我们都感觉你一直缺了一份恭敬的心。你是不是觉得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言谈举止,东西放哪儿都是你自己的自由啊?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你不敢托付重任哪,感觉你很懈怠。这次丢的这个项目,你要好好的总结教训,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啊,你好好想想吧!”
这位同学说,从那以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开始变得认真起来了。同事关系和客户关系也慢慢的更和谐更顺畅了。
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位同学的分享,再来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守礼真的仅仅是遵守规矩吗?

《礼记》中有言:礼者,理也。

意思是:礼本质上体现的是天理,是规律。
一位智者曾经讲过一句话,惊醒了在场的人。这位智者讲:主宰这个世界的是规律,而不是你。

是的,我们总是喜欢随心所欲,不喜欢被约束,总想着凭什么听你的?凭什么遵守这个规矩啊?凭什么?为什么?
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是有规律的,是亘古不变的那个规律,这个规律主宰着这个世界,同样主宰着我们每一个人哪!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间运转的规律。但是幸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引导着自己靠近那个规律,依道而行。依着规律行事,才能走在康庄大道上啊!
所以,《礼记》中讲的:礼者,理也。礼,礼仪的礼,也是通着天理的理。让我们通过礼节、礼仪生起对天地万物、身边的人事物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这也是稻盛先生讲的敬天爱人,这就是世间的规律,也就是天理。
所以,我们终于明白了,礼就是理,天理的理。通过礼仪、礼节,可以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靠近道,靠近天理。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讲过:自律即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任由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是任由小我的主导,肆意妄为。而是让大我、让良知之心来主宰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自由舒展。
阳明先生有言:良知即是天理。
我们来看阳明先生的一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阳明先生是一个大孝之人,父亲去世的时候先生悲痛欲绝,好几次都哭得差点昏死过去。
这一天,阳明先生守在父亲的灵前痛哭不止。长时间的痛哭,耗尽了阳明先生的所有的力气。恰巧这个时候,有人前来吊唁,按照常理,孝子应该表现出悲伤欲绝的痛哭不止的样子。所以,仆人赶紧悄悄的提醒先生:“现在您该哭啊!”先生却说:“哭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样子哭给别人看的。如果总是伪装成有礼的样子,久而久之,哪怕是对待至亲之人也不会再有真心了。”
为什么阳明先生会这样做呢?
阳明先生说:“古人制定礼节,是出于人之常情。后人如果只是机械式的模仿古代的礼节,却不明白背后的心法,这样的礼节不是真正的礼。”
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然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顺吾心之良知以致之。”


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守礼呢?
先生继续讲:“然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
几千年当中,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亘古不变的是人心中的良知啊!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守礼,只需要顺吾心之良知以致之。所以,真正的礼并不是在条条框框上,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叩问自己的良知,何为正确?自然而然的从内心流淌出适宜的言谈举止,这才是真正的遵守礼节、礼仪。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圣贤的良知才是清澈、一尘不染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通过礼节、礼仪、规矩可以帮助我们滋养良知,养成好习惯,靠近天理大道。礼便成了我们成长的抓手,礼也是古圣先贤们留给子孙们修身的关键路径。
好,我们再回到开头,让我们思考一下: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怎样才是真正的守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礼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请各位班主任、班委、组长们组织您的同学们,共同讨论分享,请写在每日作业里。同时,请班主任推荐一名同学的思考作业,我们在班级页面的语音与大家交流。
好,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8 楼 罗凤叶 @2023-05-06

《尚书》第8课 大禹治水
2023.5.6
►原文
1.汤[shāng]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虞书·尧典第一》P21)
2.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gū]呱而泣,予弗子,惟荒[máng]度[duó]土功。(《虞书·益稷第五》P78)
3.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zhǎng],各迪有功。(《虞书·益稷第五》P78)
4.予决九川距四海,浚[jùn]畎浍[quǎn kuài]距川。(《虞书·益稷第五》P73)
5.暨[jì]稷[jì]播,奏庶艰食鲜食。(《虞书·益稷第五》P73)
6.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虞书·大禹谟第三》P48)
7.烝[zhēng]民乃粒,万邦作乂[yì]。(《虞书·益稷第五》P73)
8.予何言?予思日孜孜。(《虞书·益稷第五》P72)
【温馨提示】
1、建议诵读《虞书·益稷第五》原文;
2、建议组织班级同学分享“多投入一分心力,结果会怎样?”,按时完成听课、读书、写作业;
3、百日陪伴,砥砺成长。欢迎各位班主任每日筛选1份同学作业,并在四部曲App班级页面点击【推荐】,顺华老师将会定期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应。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13天了,很幸运,与大家每日心心相念,一起成长。
如果有人问你:你在出生的那一刻,最骄傲的事是什么?您会怎么回答呢?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骄傲,我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我为他而骄傲,不仅因为他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五千多年历史的辉煌,更因为他历经自然灾害仍然生生不息!”
回想起1998年特大洪害当中,一个个战士跳进洪水,用身躯筑作堤坝,维护百姓的安全,每次回想起这样的画面,我的心都忍不住的颤抖。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少自然灾害,但中国更不缺少的是像这群战士一样在灾害面前挺身而出的担当!《尚书》当中就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抗洪英雄故事。
这节课,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大家一起翻开《尚书》,学习这个抗洪的故事。
回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从一万年前开始,世界气候从寒冷转向温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润。尤其到了距今五千~四千年的时候,气温陡然上升,降雨量增加,最终造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性大洪水灾害。
《尚书》记载大洪水的情景时,这样描写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漫天的洪水滔滔不绝,奔腾而来,淹没了小山丘,就连高山也被水围住,成了孤岛,变成了一片汪洋。
洪水冲毁了地面上的一切,百姓流离失所,深受其害。这样的灾难不止发生在古老的中国,世界上很多古老的民族也遭受了这场灭顶之灾呀!
因此,几乎在人类所有最古老的文献当中,都有大洪水的传说。
西亚的古巴比伦人记载,在洪水之前,神警告人类的祖先说,不久之后会有一场巨大的洪水将灭绝地面上的一切生灵。
人类的祖先得到警告后,打造了一艘大船。靠着这艘大船,人类的祖先躲过了灾难,从大洪水当中侥幸生存了下来。

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古老的玛雅人也记载了相似的传说。在大洪水之前,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得到了神的提示,打造了一只密封的木箱子。他一个人在箱子当中待了六年,直到洪水退去才躲过了这一劫。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移山填海的力量,但在凶猛的洪水面前仍然弱小无助。
而我们几千年前的祖先,他们面临的是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束手无策,毫无可逃啊!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很多人都在祈求上天能够让自己幸存下来,所以流传至今的五百多则大洪水的传说都十分相似。基本上都是人类祖先在神的帮助下躲过了洪水灾难。
而唯一与众不同的传说就来源于中国。中华民族的祖先不是简单的祈祷和逃避,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用人的力量把洪水平定了。想想这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尚书》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上古时期我们祖先治水的故事。在这些先辈当中,最杰出的人就是大禹。
大禹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天子重用他,让他带领诸侯官员治理水患。大禹接到任务之后,深知自己肩负着天下百姓的福祉,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
大禹回忆说,自己是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他刚刚完婚才四天,就急匆匆的离开了家。后来儿子出生了,他也顾不上回家看一眼,唯恐因自己的私情耽误治水的大事。
就这样,大禹奔波了十三年,翻越无数高山,跨过无数河流,亲自在洪灾现场带头劳动。虽然如此任劳任怨,但是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抵抗水灾呢?大禹更加懂得用好民众的力量!他把百姓组织了起来,一起治水。
所以《尚书》原文说: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大禹在全国每个州当中征集三万百姓,还设置了五个诸侯长,让他们带百姓一起集中力量,有组织地兴修水利。

但是,在大禹之前也有人治理水患失败,怎样才是最好的办法呢?大禹说:“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他知道堵不如疏啊。所以很智慧地采用了疏通水道的办法。首先疏通了堵塞的河流,让水畅通无阻的流入大海,就在农田当中扩建水道,把田里的洪水引走。
洪灾之后,百姓生活没有了着落,该怎么办呢?大禹暨稷播,奏庶坚食鲜食。意思是和其他大臣一起组织百姓耕种田地,不让土地荒废,又把粮食和家禽家畜送给了受灾的民众。

稳妥的安置了灾民之后,大禹又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思是轻徭薄赋,保障百姓的吃穿用度,恢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十三年啊,对于五千年的历史来说,只是很短的一瞬间。但是十三年足以让华夏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此之后,丞民乃粒,万邦作乂。意思是百姓不再有性命之忧了,生活稳定,安居乐业,天下恢复了太平安定。
大禹治水有功于天下,天子因此十分器重他,也希望他能为治国安邦多献良策。但是大禹却说:“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意思是:我并没有多好的建议啊,我只是每天都想着勤勤勉勉地工作而已。
同学们,我们想想,这样一个改变华夏大地的人,一定有超凡的智慧呀!为什么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好建议呢?为什么他只说了四个字“思日孜孜”呢?

大禹肩负的任务是抗击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的水患,牵涉的是天下不计其数的百姓安危啊!更何况在他面前没有人成功过。面对这样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道大禹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胜过洪水吗?为什么他敢于向天灾挑战呢?
因为大禹认定: 这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相信治理水患一定能够利益天下苍生啊!
所以,大禹十三年如一日,奔波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孜孜不倦带领民众抗击洪水,用人们的力量战胜了看似不可阻挡的天灾。
大禹说,在治水当中的智慧,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这朴素而充满力量的四个字:思日孜孜。
同学们,四千年前的大禹思日孜孜,创造了奇迹般的成功,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啊!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成功究竟取决于什么呢?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工作当中,是不是有太多我们觉得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事情啊?

比如说,有实验班的同学分享,我工作了十几二十年了,甚至换了好几份工作,但是始终得不到升迁。
也有同学分享说,我手里拿到一个项目,不知道从何下手啊,忙活了几个月也没有整理清楚,甚至还被领导批评。
还有的同学分享,在家里教育孩子,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完全不听管教。
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了!面对这些不如意,一般人会怎么想呢?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会有抱怨吧,但是时间久了,甚至已经懒得去抱怨的时候,在你心里默默的是不是会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就在这里啦。我没有读书,没有读很好的学校,能力有限,真的很难。”
诚实的伙伴们,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我能力不行,我就是不成事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同学们,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能力重要,但是态度更重要,对人生的影响更大。

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人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等于思维方式乘以热情乘以能力。

稻盛先生举了一个他自己的例子,当他被请去拯救已经破产的日本航空时,自己从来没有涉足过民航领域,完全是外行。如果要给能力打分的话,他的能力低到只能是个位数,几乎等于没有啊。但是他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向上向善的思维方式,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事实证明,虽然专业能力打分很低,但却可以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让日航一度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利润第一的公司。
同学们,我们再回想一下:那些无能为力的事,能力真的是唯一的因素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客观条件就在那里,我们的心才是最大的变量。心,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做事的态度。什么是态度呢?

有句话是“妈妈永远有办法!”妈妈面对怀中的孩子,无论什么困难,她永远都有办法。
大禹治水,思日孜孜。
稻盛先生创造奇迹都不仅是凭能力,而是更多的凭态度。
今日的思考题是:想一想,我们当下面对的事情,但凡我们多投入一份心力,我们秉持着无论如何也要做成的信念,结果会怎样呢?

感谢各位班主任、班委、组长们,每天组织我们的班级同学们共同讨论、分享,并把写好的作业挑出一份发到了我们的推荐区。我们将会定期的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复大家。
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周一见。

9 楼 罗凤叶 @2023-06-06

《尚书》第9课 舜禹相传
2023.5.8
►原文
1.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mào]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2.朕德罔克,民不依。
3.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jīn],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mào]乃德,嘉乃丕[pī]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zhì]元后。”
4.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jī]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hǎo]兴戎,朕言不再。
(《尚书译注》P45-P60)
【温馨提示】
1、建议诵读《虞书·大禹谟》原文;
2、建议组织班级同学分享“成大事者的哲学六条,你对哪一条最有感触?”,按时完成听课、读书、写作业;
3、百日相伴,心上成长。《尚书》课堂已开放【推荐作业】功能,欢迎各位班主任每日筛选、推荐1份同学作业,顺华老师将会定期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应。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十五天了,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尚书》。
在春秋时期,洛阳城内曾经有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会面,孔子从曲阜出发到洛阳拜访老子。
著名学者余秋雨用一句话来记录那个时刻。他说:“两千五百多年前,这一天的洛阳应有凤鸾长鸣。不管那天是晴是阴,是风是雨,都贵不可言。”他用这样的语言庄重地记录了孔子与老子相见的伟大时刻。

其实,在《尚书》当中也记载了一个同样伟大的时刻,这个时刻发生在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同样是两位伟人的见面与对话。

这两位伟大人物,一位是刚刚走遍九州完成治水大业的禹,一位是执掌天下数十年,仁爱而威严的舜。舜和禹的这段对话,可谓字字珠玑,犹如凤鸾长鸣,余音绕梁啊!让有幸拜读这段话的我们感到深深的敬重与庄严。对话的原文就记载在《尚书·大禹谟》中,再后来成为中国历代君王始终遵守的先王遗训,同时也是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很多重要思想的最初起源。
今天,我们一起翻开《尚书·大禹谟》,感受这段震撼人心的对话: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这句话是舜在讲话。舜说:“来吧,禹。我居帝位已经三十三年了,年纪大了,常常感到疲惫,我已经难以胜任国家繁重的政务了。我考察你很久了,我看到你的内心从不懈怠,你来统帅我的百姓吧,我把他们托付给你了。”
但禹答到:朕德罔克,民不依。

禹谦逊的觉得自己的德行还不够,恐怕百姓不会归心。他向舜推荐了另外一位叫做皋陶的大臣。
于是,舜又去听皋陶陈述他治国理政的观念。皋陶讲完后,舜觉得也挺好,皋陶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大臣,但是要作为国家掌舵人的话,好像还是缺了点什么。思来想去,还得是禹啊!所以舜又找到禹,对他说:“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舜的大意是说:“来吧,禹!当年洪水淹没了天下,是你站出来担下治水的重任,并最终治水成功。那场洪水时时在我心头敲响警钟啊,提醒我,在众多臣子中,禹是最为贤明可靠的一位。这些年,我时时观察着你,看到你既能勤劳于国,又能节俭于家,而且从不骄傲自大,这是你的贤能啊!禹啊,你知道吗?正是因为你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所以到现在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你争能;正是因为你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所以放眼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你争功啊!禹啊,我深深地赞美你的德行,赞许你的功绩。在我看来,上天降下的天命就是落在你身上啊,你最终一定会继承君位的。”
同学们,我们听到,这是舜对禹发自内心的认可。其实到这里,舜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把位置传给禹,不会再是旁的什么人了。所以,接下来舜将最重要最精髓的一句话直接讲给了禹。
这是当年尧传位给舜时,一字一句悄悄教给舜的心法。今天,舜结合自己执政三十三年的智慧,再一次将它郑重的传给禹听。就是这段话,字字珠玑,大家可以跟着我一起来读,用心的来感受。舜对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感受到这句话的精髓与力量了吗?是的,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最初就是出自这里。
好,我们先来完整感受一下这段话的大意,课后你可以反复的来诵读这段文字。
舜在说:你要记住人心啊危险难测,道行啊微妙难明,未来你执掌天下更要牢记必须精诚专一,始终不移的持守中道啊!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话语,你就不要听;没有经过大家一起研讨的建议,你就不要用。你还需要认真地思考君与民的关系。不要因为登上君位就失去深爱人民的初心啊!想一想,民众所爱戴的那个人不就是君主吗?君主敬畏的那群人不就是民众吗?如果君主失去民心,谁还与你一起守卫这个国家呢?亡国只在瞬息之间啊!所以,慎重!一定要慎重!慎重地对待你所处的位置,慎重地去做百姓需要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天下百姓贫困而苦难,上天赐予你的福命就将永远终止了。还有,你要慎言啊!因为从你的口中讲出的言论,可以激扬他人的美与善,也有可能引起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啊!慎言慎战,方能永保国家。
同学们感受到了吗?舜对禹的这段叮嘱,每一个字都是掷地有声。最后舜还说了四个字“朕言不再。”意思是严肃地告诉禹:“禹,我上面讲的这些话都非常重要,最重要的话我不再向你说第二遍了。”
所以,有位著名学者说,《大禹谟》中的这段话,就像三位圣王咬着耳朵密不外传的一段心法,凝结着他们最深的智慧,只有在传位这样重要的时刻才会告诉给下一任接班人。
读到这段话,你能感受到成大事者的气象。虽然从舜与禹相传到现在已过去四千年了,可这些话依然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原则。可以说,若真的遵循这几条原则做事,你的事业就一定会成功。
所以,在今天课程的最后,我们怀着一颗满怀敬畏与感恩的心,遵照原文,将舜传给禹的箴言总结为六条成大事者的哲学分享给大家:

第一条,不争之争。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意思是:争名夺利者往往以为凡事必须竭尽全力去争才有出头之日,却不知怀着利己之心争而不得。怀着利他之心向后退一步托起他人,最终却不争而得。这是天地间的大道,不争才是真正的大争。
《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六章讲:“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不争哲学,最终正是受到舜的启发。圣贤思想就是如此的薪火相传啊!

第二条,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尧舜禹心传的核心内容,也是阳明心学的真正活水源头,至关重要。从明天起,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集中深入的展开对这段话的学习。

第三条,实践真知。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这句话中演变出一个成语“无稽之谈”,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说法或传言,对想成就大事业的人来说,随便听信不靠谱的言论是很危险的。所以,时刻谨记“实践出真知”,必须坚持遵守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四条,民心即道。
后非众,罔与守邦。在每个人奋斗的路上,我们都要谨记于心:“为人民服务是道”,是道路,是真理,是能量的源泉。因为人民就是大地,拥抱大地才能根深叶茂。

第五条,敬慎之心。
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还记得我们在第五课学习的两个“钦哉”吗?舜对掌管刑罚的官员说,一定要慎重!要慎重!再慎重啊!
《论语》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无成。成大事者一定是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的。这份慎重的背后,是一颗缜密而仁爱的心。

第六条,时刻慎言。
惟口出好兴戎。我们讲出口的一句话,可以激扬他人的大我,也可以激发他人的小我,乃至于激起相互之间的攻击和伤害。一言兴邦,一言也可以败事啊!慎言在起心动念间,选择朝向大我,与他人建立更良善和持久的能量场。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今天的思考题是:成大事者的哲学六条,你对哪一条最有感触呢?你要如何践行出来呢?每一条都是灯塔,都是太阳,是我们终身前行的方向啊!

请各位班主任、班委、组长们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期待大家精彩的分享。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10 楼 罗凤叶 @2023-06-06

《尚书》第12课 满招损
2023.5.11
►原文
1、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尚书译注》P58)
2、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译注》P58)
【温馨提示】
  1、一个谦卑的人,力大无穷!
2、满招损,激发他人小我,他人亦报之以小我;谦受益,激扬他人大我,他人将报之以大我。
3、功遂身退,天之道。谦卑地后退一步,托起伙伴,终将利益自己!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十八天了,我们继续学习《尚书》。
昨天我们学习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来精一的功夫都是为了让我们回到心中的那个光明的大我。就算是还在坑中,就算是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你心中的大我都一直在,一直在闪闪发光。回到大我,人生才真的如此充满希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经典,这句经典你一定听说过。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长辈、老师在耳边反反复复的叮嘱,尤其是在你考试考了高分,心里有点儿飘飘然的时候,老师都会说一句,说什么呢?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啊!满招损,谦受益,你一定要谦虚啊!”
你听,这话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又非常的亲切呢?
其实,“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这么多年一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好像听起来像老百姓之间口耳相传的这句话,其实它最早出自《尚书》。

原文是这样写道:“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我们祖先在四千多年前的一份洞察,几千年来,这句话如此有生命力,一直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奋勇向前。
那么,这句话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呢?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打开《尚书》,一起来学习《尚书》的原文。
《尚书》记载:舜帝的时候,三苗部落发生了叛乱,大禹接到军令,率领大军去收复三苗,打了很久都打不下来,怎么办呢?
禹身边有一位叫益的官员找到禹,说:“只靠打仗还是不行的,君王要修德。
“惟德动天,无远弗界。”

只有美德才能征服人心啊!美德的力量是可以穿透这种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分歧,穿透天涯海角。别人可以抗拒你的刀剑,却无法抗拒你的美德。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意思是:骄傲自满一定会栽跟头。只有谦卑处下,你才会收到上天给你的意想不到的礼物。谦卑呀,上天赞美的就是这份谦卑的美德,这是天道所在,至诚即神。谦卑地施行徳政,三苗也是可以被感化的。
大禹听了很震动,马上说:“讲的好啊!”于是撤了兵,努力的实行仁政教化,三苗最终归顺了。
我们看,这就是谦卑处下的力量。
其实,关于骄傲与谦卑的话题,历代先贤一直都在讨论。
比如,《道德经》讲“自伐者无功”。意思是:老是喜欢夸耀自己、高高在上的人,他的事业格局是打不开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真正层面高的人都是像水一样的,让自己处于低处,善利万物,谦卑处下,这才是最靠近道的地方。
你看,这不就是《尚书》中讲到的:谦受益,乃天道也。
再比如《易经》中有一个谦卦,讲道: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意思是:“不管是天地鬼神,还是人们自己,对这份谦都是赞不绝口的。”《易经》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啊,多么地了不起!
再比如,阳明先生跟弟子也讲过:“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

你看,这句话就应该写在咱们自己家的墙壁上,每天看到的时候都会温暖激励自己。一个人越是谦卑,越是力大无穷。
同学们,其实你看,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这样的道理一定不少。但是,有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听到了但不去做,也就是咱们讲的知而不行啊!

毕竟看看身边的人,真正谦虚的人好像不太多。而且我们叩问我们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我自己谦虚吗?我愿意做无名英雄吗?有功劳的时候,我能默默的把那个光芒送给别人,而自己退到后面给别人鼓掌吗?
可能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的,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不大会跟孩子去争夺那个光芒。但是,如果换个场景,比如与爱人,与同事,那个较劲、不满一下子就出来了。

其实这本质上就是知行力的问题。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有真知才有真行。反过来,如果行不出来,那就是因为我们知的不真、不深。
所以,学习“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必须深刻的去认识到它背后的逻辑,读懂了我们才能真的让自己谦卑下来。
所以现在,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满招损,为什么“满”会招“损”呢?
......
好,思考时间到。为什么“满”会招“损”呢?
有的同学说:“因为人性啊!当你表现出那个趾高气扬的劲儿时,别人就是看不惯,不知不觉地就得罪人了。”
还有的同学说:“一自满就不进步了呗!主动放弃了成长的机会。满的本质是一份傲心,没有人喜欢跟一个傲慢的人在一起,大家都会远远的离开他。”
同学们的思考都很有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骄傲自满的坏处,但为什么做起来就忘了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更细微地来洞察自己。

接下来,我邀请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轻松惬意的场景:某天晚上,晚风凉爽,你与三五个同事,决定小聚一场,我们搭着车找了家好吃的餐厅,上了几个小菜,然后,大家一起开始聊天了。
有个朋友开始讲话说:“哎呀,上周有人刮了我的奔驰,但我没跟他计较,自己修了呗,这点钱没关系的!你看我孩子还考了高分呢,估计能上985,成绩不用我管。哎呀,我这当爹的还有点小失落!上次一不小心我签了个大单子,他们都羡慕我。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我签这张大单子背后有多难呢?”
这时候,你就坐在这个同学的旁边,听着他讲的这些话,你会有怎样下意识的反应呢?是啊,就是不爱听!而且你心里可能会起这样的念头:“行了,就你牛!快少说点吧,别人都没时间讲话,就你爱炫耀,就你有本事啊!本来出来吃饭挺开心的,下次吃饭我可不再找你了。”
而且是不是有的时候,你会心里隐隐的起心动念中有了抱怨、有了嫉妒,我们的小我被激发出来了。
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这个满招损的场景:

那个朋友有意无意展现出来的傲慢,无形中已经激发了身边伙伴的小我,也许这些伙伴当时并不会讲什么,只是低着头吃菜,也不接他的话。但是,大家心里都会有一份不开心、不舒服。这个不舒服的背后,是不是杂念纷飞呀?
你看,这就是人心惟危。小我很容易就被激发了出来,所以满招损谦受益呀!
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一定要谦卑呢?
你看,当别人展现出一份傲慢的时候,我们自己那些不好的起心动念,那些念头、想法一个劲儿的往外冒。那么,如果是我们自己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一份傲慢呢?就像刚才那位喋喋不休的同学一样,刺痛了他人,激发了他人心中的小我。那对方是不是也会有一些想要快点离开你的想法呢?
人心惟危,别忘了每个人心中还有一个小我呀!有些小我是很厉害的。

比如有的人,你稍微碰他一下,他反过来就给你找麻烦。因为大家对小我很敏锐,只要你的小我稍微一冒头,别人马上就会反应,要么会远离你,要么会给你设置些障碍,或者本来应该帮忙的,却留了几分,让你的事情进展的没有那么顺利了。
或者他该帮你说句话的时候,人家不再开口帮你啊!只要你触犯了他的小我,他反过来就会以这样的小我的方式回应你。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圣贤反复强调谦卑啊!就是唯有谦才能受益,满必定会招损。一定要处下、谦卑,把光芒分享给他人,别人的小我不出来,他人才会放你一马,才会在你前进的路上给你助力一把。

有位企业家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我接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在《道德经》中讲:‘功遂身退,天之道。’原来这里面的这个退不是退休的退,不是不做事啊!而是说在荣誉功名面前,我们得谦卑地后退一步,把最有光芒的舞台中央让给更多的伙伴们,激扬大家的大我,最后大家的大我才会反过来滋养我们自己的大我,这就是谦受益。”

是的,同学们,选择谦卑,选择用自己的大我激扬对方的大我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谦,才是依道而行。

好了,听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大家继续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思考。
今日课后的作业是:为什么我一定要谦卑呢?

恳请各位班主任、各位组长,组织大家的同学一起讨论分享。
深深的祝福大家!越是谦卑越有能量。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祝福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明日预告:

《夏书·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ruì],作《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jué]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tián]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yì]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xī]于洛之汭[ruì]。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lǐn]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shì]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dǐ]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dàn]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sì]!”
其五曰:“呜呼曷[hé]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chóu]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niǔ ní]。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尚书译注》P122-P129

11 楼 罗凤叶 @2023-06-06

《尚书》第13课 太康失国
2023.5.12
►原文
1.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ruì],作《五子之歌》。(《尚书译注》P123)
2.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jué]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tián]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yì]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xī]于洛之汭[ruì]。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尚书译注》P124)
3.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lǐn]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书译注》P125)
【温馨提示】
  1、建议诵读《夏书·五子之歌第三》原文;
2、建议组织班级同学分享“如何才能不忘本?”,按时完成听课、读书、写作业;
3、百日相伴,心上成长。《尚书》课堂已开放【推荐作业】功能,欢迎各位班主任每日筛选、推荐1份同学作业,顺华老师将会定期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应。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十九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邀请大家先来一起思考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个话题我们经常挂在嘴上,但是有的时候说起来也比较揪心,它就是“富不过三代”。

很多人心中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父辈辛苦攒下的财富,到后代手中总是被轻易的消散呢?今天,让我们打开《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一起来听一听“太康失国”的故事,来思考:富不过三代的本质是什么?

前面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尧、舜、禹三位圣贤君王的事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在晚年时又禅位给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益。但益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于是又将地位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启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从此,我们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据说启在早期的时候还是十分贤明的。可惜到执政晚期启就懈怠了,开始沉迷于音乐,享受美食,不理朝政。
或许他心里想:“我治理天下如此的辛苦,晚年稍微享受一下也是情理之中嘛,应该无妨吧?”

但是,启没想到的是,他一去世,儿子太康马上出了严重的问题。
年轻的太康竟没有经历过爷爷大禹当年治水定九州的千死百难,也没有体会到父亲启曾经治理天下的煞费苦心。他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学到最多的就是怎么满足自己的享受,至于百姓基本不关心了。
《尚书》中讲:太康尸位,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大意是:太康作为一国君主居然占着王位不干事,民生疾苦一概不管,只爱自己跑去洛水南边游玩打猎,有时候连着一百天都不回来呀!
大家想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果然很快,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意思是:有穷国的君主叫做后羿,愤然起兵,将军队陈列在洛水河畔,对太康说:“你既然出去打猎了,干脆就别回来了,国家也不归你了。”
这就是著名的“太康失国”的故事。
同学们,一个有趣的细节,大家是否留意到一个名字呢?后羿,是的,就是咱们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的那个后羿。其实啊,就是因为在历史中,后羿这个人特别擅长射箭,后来百姓们口口相传,就演变出了“后羿射日”的传说。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后羿瞄准的不是天上的太阳,而是失去民心的太康。

太康失国后,他的母亲和五个亲生兄弟也没有了归宿,被赶了出来,只能在洛水河边流浪。
兄弟们指责太康,更是无比的怀念他们的祖父大禹。于是分别写了五首诗歌,叙述大禹当年的教诲,这就是著名的“五子之歌”。

第一首是这样写的:皇族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大意是说:我们伟大的祖先大禹曾经教导我们说,面对百姓,我们可以亲近,但绝不能看轻百姓。因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能安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重若千斤啊,它是我们中国民本思想最早的发端。
后来,孟子讲“民贵君轻”,荀子讲“君舟民水”,追根溯源,源头都在《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之中。

大禹是多么的智慧啊!诗歌继续记载大禹的教导:“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意思是:大禹说,在我眼里,天底下那些看起来笨笨的愚夫愚妇,他们的智慧都远超过我呀!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句话是很有画面感的。意思是:大禹说,我面对天下亿万的民众真是战战兢兢啊!就像我是马夫,拉着一根腐朽的马缰绳,驾着六匹马往前跑一样,那真是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呀!身居高位的人,心中怎能没有敬畏呢?一定要敬畏百姓。
当年,太康的五个兄弟,徘徊在洛水河边,想着家族的悲惨遭遇,想着祖父大禹的谆谆教诲,我们猜想,他们大概是热泪盈眶啊!后悔着没有遵守祖父的教诲,才过了三代,竟然就落到了这样的田地啊!
同学们,听完了故事,我们回顾今天课程开头的问题:从大禹治水,到启创建夏朝,再到太康失国,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独立的思考一分钟。
……
好,思考时间到。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有的同学说:因为启半途而废了,没有把好的精神家风传承下去。
也有的同学说:因为太康从小没有吃过苦,受过什么磨难,长成了一棵歪脖子树,这就是死于安乐呀!
还有的同学说:因为他们不听话,没有智慧,没有听祖先大禹那么珍贵的教导,直到被流放的时候才想起来,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大家的分享都有道理,我们也总结了两个字,恭敬的送给大家。到底为什么太康失去了国家呢?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就是这两个字:忘本。

“忘本”这两个字讲的非常重,其实也道出了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
对“忘本”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忘本。就像大家经常说的“不要忘记勤俭朴素的家风啊。”
创业的祖辈也常常会对后代讲起:“当年爷爷是白手起家啊,那时候咱家穷的叮当响揭不开锅呀,一路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才打下今天的基业,你一定要珍惜呀!”
祖辈期盼着子孙不要忘记创业的艰难,好日子来之不易呀!更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这是第一层面的忘本。

再看第二层面的忘本。这个层面已经非常深刻了,祖辈对后代说“不要忘本”,这个“本”不是勤俭朴素,而是什么呢?民惟邦本,民才是那个本。
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一段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对话。对话的双方都是企业家,我们就简称为A企业家、B企业家。
A企业家说:近十年的投资屡屡失败,真的很受挫,很痛苦。
B企业家说:你可曾分析过,错在哪里?
A:有可能是我没有全力以赴,跨行业经营太草率了,也没有优秀的团队吧?!
B:我想好像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好像不是这个。
A:那我究竟错在哪里呢?

在这个时候,企业家B就讲了一段掏心掏肺的话。他说:“在你面前本来就有一条河,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能沿着这条河顺流而下就能到达远方。可是你问问自己,创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养家糊口、功名利禄、江湖地位,你跟这条河就关系不大,是你自己在自娱自乐,再努力又能怎么样呢?失败的根本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哪!”

同学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做什么事业都是为此啊!“为人民服务”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人民、老百姓才是基业长青的根基之根基啊!就像太康忘记了老百姓,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忘本哪!这是忘本的第二个层面。

那么,还有没有更深的层面呢?
我们也感受到,历代先贤始终不倦的在为我们揭示着同一个秘密:我们每个人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和他人之间,与万事万物之间,是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链接在一起的,只是有些我们看不见而已。

所以我们说:利益他人,其实就是在利益我们自己。同样的,伤害他人其实也是在伤害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共有一个能量场,这个能量场时时刻刻的在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们与他人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世界的本质真相,也就是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橐龠场。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与这个世界的能量场、橐龠场有关了。
那对于我们家庭的小能量场,对于我们职场的能量场,甚至对于我们的朋友的能量场,你走到哪里,你就是这个能量场、橐龠场的中央。
每个人都用向上向善的善念,都用美好的祝福,让这个能量场、橐龠场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能量,在这个能量场里,所有的人都会受益。
我们的一生,如果处处都是美好的能量场,它就会滋养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加的美好。
你看,这不就是好人好自己吗?勇敢的去爱身边人吧,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爱身边的朋友,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呀!

所以,本质上,太康失国不仅是太康忘记了艰苦朴素,也不仅是他忘记了心怀百姓,根本上,是太康从来不曾像他的祖父一样,一双赤脚走遍九州,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啊!所以,太康没有体证到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相,千丝万缕的那份链接。太康的心只装下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没有装下祖辈兄弟,更没有装下老百姓。这样的一颗心,把自己活成了孤岛。
同学们,不忘本,不忘成事之本,不忘百姓之恩,不忘体证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真相,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形成一个橐龠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量场。

所以,看起来是在利益他人,实际上是我们在建设自己的那个能量场啊!在这个能量场的中央,我们自己既是建设者、维护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呀!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能洁白而丰盛,自在圆满。
我们今天的思考题就是:如何才能不忘本呢?

请各位班委、组长和大家充分的讨论,期待作业中能看到大家精彩的思考。
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周一见。

12 楼 罗凤叶 @2023-06-06

《尚书》第14课 见微知著
2023.5.15
►原文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译注》P125)
2.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尚书译注》P125)
3.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shì]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尚书译注》P126)
4.无皇曰:“今日耽乐。”(《尚书译注》P459)
5.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译注》P325)
【温馨提示】
  1、建议诵读《夏书·五子之歌第三》原文;
2、建议组织班级同学分享“一念之差,后果如何?”,按时完成听课、读书、写作业;
3、百日相伴,心上成长。《尚书》课堂已开放【推荐作业】功能,欢迎各位班主任每日筛选、推荐1份同学作业,顺华老师将会定期在班级页面语音回应。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二十二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
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夏朝第二代国君太康沉溺享乐,失去民心,也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就像我们之前所讲的“诗言志”中,太康的五个弟弟援引大禹的教导,做了《五子之歌》,诉说对亡国之君失德、失民心的叹息。
四千年前的这五首诗歌直指人心,叩问的不仅是太康,也叩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
今天我们一起翻开《尚书》,继续学习《五子之歌》。在《五子之歌》当中,除了最早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外,还有一句话同样值得我们反复的品读揣摩。太康的弟弟援引祖先的教导说:“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意思是:一个人难道要等到多次犯下过错,人们对他怨声载道时才幡然醒悟吗?我们需要防微杜渐啊!在细微之处警惕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实这句话是一语道破天机呀!趋福避祸的关键不在明,而在不见。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内涵呢?
在第二首诗当中,将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第二首诗这样写道: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太康的弟弟说,我们的祖先大禹唯恐子孙祸国殃民,他留下训诫,教导我们说,亡国灭身的祸端有六件:在公事之内沉溺于儿女私情是一件,在公事之外沉溺于打猎之类的嬉戏游乐又是一件,好酒贪杯,纵情声乐,广建公宅,雕梁画栋,像这样六件事,一国之君但凡沾染上一件,就足以让国家走上穷途末路啊!

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大禹用13年的时间走遍华夏大地,兢兢业业治理洪水,挽救天下黎民于危难之中,正因如此大功大德而被推选为国君。对自己的子孙后代,大禹更是充满爱意,希望他们立德行善。因此谆谆教导说: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否则必然招来覆灭的灾祸啊!
可是,仅仅是过了几十年,太康就把祖先的话抛到脑后,充耳不闻了。结果大禹的话很快就在太康身上应验了,这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在叹息之余,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大禹如此肯定地说“有一于此,未获不亡”呢?为什么大禹的话会准确的应验呢?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经典都在不断地揭示行为背后的本质,我们从经典当中来探寻问题的答案。
《韩非子》中有言:“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意思是说:圣人仅仅看到一点细微之处,就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看到事情的开端,就能预料到结果。在这句话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商纣王的一个大臣,看见纣王开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就预料到国家要有危险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大臣透过象牙筷子,看到的是纣王背后那颗不顾民生疾苦,只顾自己穷奢极欲的那个私心。这样的一颗心,不止会在一双象牙筷子上展现,以后一定会在其它的方方面面上展现出来。纣王作为一国之君,私心过重,以后必然会变本加厉地损害民众的利益。长此以往,国家必亡啊!
后来,历史也果真像这位大臣预料的那样。
我们看,对一国之君来讲,用象牙筷子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仔细的品味,此人心恶,心恶必败。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沉溺于打猎、喝酒这样一些不好的习惯,而是这些习惯背后,心中那些不好的念头、起心动念。这些念头、起心动念,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如果不及时遏制,一旦萌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意思是: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我们想想,最细微的地方在哪里呢?是的,它就在别人看不见,甚至自己都难以觉察的那个起心动念、那个念头上。
我们常说:“人心隔肚皮”。
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心法第一句就是“人心惟危”啊!别人看不见我们内心的念头、起心动念,但是,我们的行为举止,就是这些起心动念的表现。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清晰的暴露出来。
《大学》中有言:“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的内心有怎样的念头、起心动念,就会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眼神暴露无遗。所以,君子时时刻刻都警惕着自己的起心动念,念念念念的在起心动念处,去除掉内心的小我。

同样的思想也贯穿着整部《尚书》。比如《无逸》篇中讲:“无皇曰:今日耽乐。”
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啊,千万不要自我宽慰说“我只是今天享了一下快乐。”其实,你心中种下了贪求安乐的种子,只会越来越放纵自己。
《旅獒篇》中也讲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意思是:如果在细致入微的地方不加以注意,终究会损害大德。
同学们,就像经典当中不断告诫我们的:起心动念上的一点点偏差,日积月累,会让我们的人生走上完全不同的方向,最终也会带来不一样的后果。
接下来的时间,邀请大家用三分钟来思考一个问题:一念之差,后果如何呢?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人生的过往。仔细的想一想:自己面对同一件事,或者相似的事,有不同的起心动念、想法、念头的时候,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大不同呢?
相似的境遇,念头上的一点点的偏差,结果完全不同。我们想想,生命中是不是有太多这样的时刻?
……
大家有没有找到这样的时刻呢?
实验班的同学们也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一位同学说,繁忙的一天的工作之后啊,他突然接到了客户的投诉,对方拿着法律条款要求自己退款,还要支付物流的费用。
这位同学听了,就认为是客户是故意来找茬,来找麻烦的,心中都是些愤愤不平、气愤的念头,心里想着“我一定要争赢对方。”
这样一来二去,最后两人不欢而散,问题也没有解决。
经过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这位同学又回想起昨天的事,心里想的就不一样了。
他想:“其实客户只是不会使用产品,当时自己也确实是缺少了耐心和理解。”
想到这里,他主动地和那位客户联系了,并且先道了歉,又耐心的给客户讲解产品的操作方法。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客户不仅把投诉撤,还主动的把剩余的尾款给补齐了。
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当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等相处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自己的一念之差,就导致结果大不同呢?

我们的同学当中,有很多的同学是肩负着重大责任的。试想一下,如果脚下稍微被石头绊了一脚,是不是肩上扛着的那个大厦可能就要倒塌了?即便对普通人而言,稍微摔一跤,也会给自己带来挥之不去的伤害。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摔跤呢?
这就像我们之前做的一个比喻,起心动念和后果的关系就像发射导弹一样。假如说某基地要发射一枚导弹,导弹原本可以精准的射中一千里外的那个目标,但是,因为操作人员发射导弹时的角度只偏差了一根头发丝的那样的距离,最后,导致目标与实际射击的距离偏差了几百里远呢。
听了这个比喻,你是不是心里冒出一个成语啊?是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对我们来说,起点处的哪怕是一根头发丝的偏差,远远远远大于在落点处的几百里偏差的重要啊!
一般的人都会把目光放在结果上的巨大偏差上,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扭转结果呀!能做的只是在起点处、在因上用功,也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那个因。在起心动念处调正角度,摆正位置,结果必然是正确的。
所以,《五子之歌》警醒我们不见是图啊!趋福避祸,防微杜渐,本质上防范的不是看得见的恶行,而是每个人心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小我的念头。

我们说,起心动念上多一分小我,人生就会多一个大坑,多一分凶险啊!就像尧舜十六字心法一样的,第一句讲到的“人心惟危”啊,人心危险啊!
反之,多一分大我,我们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更快更准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就是十六字心传的第二句“道心惟微。”
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太阳,我们每个人心中同样也有一个大我,只要我们把遮盖那个太阳的乌云拨开,哪怕是裂出一点点的缝隙,太阳都会迫不及待的放射光芒。
我们今天的思考题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念之差,后果如何呢?

请各位班主任、班委、组长们组织班级同学共同讨论,期待能在作业中看到大家的精彩分享。
好的,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13 楼 罗凤叶 @2023-06-06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尚书》
第25课
2023.5.30.(周二)
有备无患
每天看得远一点,今天我准备怎么做?
🔸课程原文: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译注》P228-P229)
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37天,我们继续学习《尚书》。昨天我们讲到商王武丁继位后,从工地上找来一位贤才傅说,任命他为宰相,辅佐自己治国。傅说也不负期望,向武丁提出了很多精彩的建言,记录在《尚书.说命》篇中,其中很多句子非常经典,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名句。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精选其中几句原文来深入的学习。
傅说成为宰相后,向武丁进谏,讲了这样一段话,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为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大意是,君王啊,你要治理好天下,就要特别注意官员的任用,不要跟着自己的私心走啊。而是要看官员贤能与否再任用。不要把爵位赐给品德不好的人,一定要赐给品德好的人。做事情前要反躬自省,看看内心是否有一份善念,明确是善念之后再行动。心动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看准时机。还有,要特别小心啊,如果自认为自己很良善,沾沾自喜,那原来的良善美德也会消失。如果自认为自己很能干,自以为是,那原本干出来的功劳也会被抵消的。做任何事之前都一定要有所准备,有准备才能没有后患。从这段话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傅说的智慧。傅悦对人心的洞察十分深刻,他的每一句话都足以作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可以成长的地方。那么今天我们着重选择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来照见我们的内心,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做事前要有准备,有准备才能没有后患。对于这个思想,我们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啊。从小到大,长辈们反复的叮嘱,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等,其实都是有备无患的道理。那么到底什么是有备无患呢?这是不是很难做到呢?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最简单的有备无患我们都会做。
比如现在是早上5:30,你刚起床还不太饿,但你会知道再过一会儿,6点多,快7点的时候你就要吃早饭了。你可能喝点儿粥,吃点儿馒头,或者时间紧只是喝个牛奶等等。反正不管怎样,终归也要吃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如果不吃的话,等会儿到了上午10点、11点的时候,你就会肚子饿。饿的滋味可不好受,可能你正在工作或跟朋友谈事,肚子里面就会咕噜噜的不舒服了。所以一般来说,除非特别的状况,早上七八点钟都要吃饭,防止挨饿呀。这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有备无患。早上吃早饭,所以上午不饿,这就叫有备无患。这种有备无患,大家基本都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后果近在眼前,它的后果就在几个小时后不吃饭就会饿。你特别清楚的能感受到那个画面,所以你会老老实实的该吃饭的时候去吃饭,肚子里储备点儿食物,这就是有备则无患。这么一看,有备无患很简单,但是它又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我们把有备无患的程度分为1~10分,按时吃饭属于一分,那么能做到六分以上的人寥寥无几。实际上放到整个人生的长度,我们很多人都是无备有患,跟经典的教导刚好反过来了。什么叫无备有患呢?就是明明知道如果不这样做,未来可能会出问题。未来的自己可能会吃苦,但还是心存侥幸,心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再说吧。比方说知道熬夜看手机,视力会下降,可反正那个副作用还没有来,那就先看着吧。明知道要锻炼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可几个月不锻炼好像也没有大碍,那就先欠着吧。知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应该时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是机会毕竟还没有来,那就先懈怠着吧,这不就是无备有患吗?
不做准备,到后面忧患无穷啊。问题是人们理智上都知道有备更好,可还是会选择无畏。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提炼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看不远。你看我们能够在吃饭的问题上有备无患,是因为饿肚子的结果太近了,近到两三个小时后就到来。但其他的事呢?后果没那么快呈现。比如本来你今天说好要听一节课,结果遇到其他事就暂时放下了,你想无妨,因为少听一节课的结果对近期几乎不产生影响。再比如,本来你今天晚上要跑步,后来一想太累了,算了,不跑就不跑了也无妨。因为一两天不跑步,它的后果你一段时间内基本看不见,甚至视而不见呢。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思维模式,叫做眼见为“实”。
我们根据自己所能看到的未来去判断自己当下要做什么,判断等会儿要不要吃饭,今天要不要听课,要不要跑步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无备,是因为我们并不重视所看到的未来,甚至说重一点叫鼠目寸光。只能看到自己脚前面一点点的地方,只顾眼前呐。当只顾眼前的时候,根本就不会为明天、后天再远一点的时间去做准备,也看不清楚。因为自己今天的不准备到再远一点的时间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不知道。所以一直等到结果出来的时候才开始后悔。那真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啊!为时已晚。那反过来呢?如果不是鼠目寸光,而是高瞻远瞩呢,那就是很美好的画面了。
为未来做了更长远的准备,一步步从容不迫的走向幸福,这也是我们内心处的向往。现在我们知道了有备还是无备,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目光长不长远的问题。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如何才能目光长远,高瞻远瞩呢?
同学们,您还记得我们上周学过的盘庚迁殷的故事吗?盘庚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比臣民们看的更远。为什么?我们当时打了个比喻说这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想拐弯。当他只是一个人、一个个体,想拐弯儿的时候,脚轻轻一动就转过来了。但如果他是骑着自行车要拐弯儿,大体上得提前两三米的空间才能转过来。再如果开着一辆汽车拐弯,那就得提前十来米准备,开始拐弯才能拐过来。我们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是开着载着几千名乘客的火车呢,可能就要提前几公里做好准备来拐这个弯儿了,所以盘庚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航向,他就像那个火车司机,因为他使命大,担当也大。所以他的目光必须要比大家更高远,更长远,否则就会到了该拐弯儿的时候拐不过来了。而一般的人呢?像盘庚身边的大臣,使命小,承担也小。只是开个一家四口的小汽车,那他们的思维半径就和盘庚的相差很大,也不会看到盘庚那么远。所以同学们,归根结底,一个人能否有备无患,取决于他能看多远。一个人能看多远,又取决于他的使命与担当。把家庭担在肩上,就收获一家之主的事业。把公司担在肩上,就收获公司董事长的事业。像盘庚一样把一个国家担在肩上,就会收获一国之君的恢弘眼界。《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肩上的担当重一分,我们的眼神就要更坚毅一分。我们的目光要长远一分呐,不仅看到眼前的一两天,更要能看到三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啊。人与人的成功就在比谁看的更远。同学们,也许我们很难一下子就站得很高,看得很远,但我们可以每天都提升一点点呢。比如今天听完《尚书》的课,看到身边的一位同事,你觉得你可以勇敢的去多担当一些,把他正在烦恼的事装到自己心里。想一想,给他一些更好的建议,甚至陪着他一起去做。因为你知道把它装在心里,你的使命就会大一点,你的担当大一点,你看的就更远一点,这是属于自己的收获。想想看,每天超越一点点,比如每天超越1%,365天下来,我们会超越多少倍呀?差不多三十多倍吧。每天把目光放长远,百十年之后,我们的目光就比现在远了三十多倍呀。这样高瞻远瞩的开阔人生,不正是我们内心中渴望的吗?
好的,我们留下今天的思考题,每天看的远一点,今天你准备怎么做呢?写出你的行动计划,一个就可以,也可以在践行之后分享给你小组的伙伴们。好的,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

14 楼 罗凤叶 @2023-06-06

《尚书》第30课 西伯戡黎
——如何抓住美好人生?
2023.6.6
►原文
1、天既讫[qì]我殷命。
2、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3、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hé]不降威?。”
4、大命不挚[zhì],今王其如台[yí]?
5、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6、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
7、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lù]于尔邦!
——《尚书译注》P244-P246

【今日要点】
  1、保持着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心态,求之不得,烦恼无穷无尽。
    2、收获多少果实,由规律决定,我们没法直接决定结果。
    3、主宰这世界的是规律,不是我们自己。没有理所当然的果,顺应规律,种下美好的因,辛勤培育,无怨付出,才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回到中华文明的清晨,重新出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百日成长的第44天了,我们继续学习《尚书》。

夏、商、西周,朝代兴替,变换不断,但历史的规律从未改变。夏朝的先祖大禹赢得百姓拥护,让夏朝兴起呀!同样的,商朝的开国鼻祖也深得民心,战胜了暴君,取代了夏朝。历史的周期一再轮回。六百多年后,同样的结局也来到了商朝面前。这样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明的朝代,因何走到了末路呢?我们又能从历史的规律当中找到怎样的启示呢?今天的这节课,我们打开《西伯勘黎》,学习商朝末年的一段小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他大肆搜刮压榨百姓,还残害了阻止他的忠良贤臣。因此天下民怨鼎沸呀!
而和纣王相反,西边的周国因为周文王修德行善,国内欣欣向荣,其他西方诸侯国也都纷纷依附周国。
当时商朝的附属诸侯国为数众多,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就有一个国家叫做黎国。就像我们常说的“近墨者黑”,黎国的国君也效仿纣王,同样奢侈无度啊!
周文王不忍黎国的百姓继续遭受残害,发动军队打败了黎国国君。西伯戡黎,也就是西伯周文王战胜黎国这个故事,在当时影响巨大,原本周国的实力就已经逐渐强大,战胜黎国之后就更加壮大了。今天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商朝的一位大臣听到周文王战胜黎国的消息后,看到周对商的危险,他匆匆忙忙地跑到周王面前,担忧地警告说道:天既讫我殷命。

意思是:大王,上天恐怕是要断绝我们商朝的天命啦!原因是什么呢?
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不虞天性,不迪率典。意思是:不是我们商朝那些已经去世的先王不来护佑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呀!而是大王您沉溺在酒色声乐之中,荒废了朝政,自己断绝了祖先留下来的基业啊,也是自己断绝了上天委托给您的使命,您不揣度天意,也不遵守祖先留下的规范,这就是一切的原因啊。
甚至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

意思是:现在百姓私下里没有谁不希望你走向灭亡的。他们都在抱怨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威力把您赶走啊!
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意思是:现在上天对你的惩罚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啊。你打算怎么办?挽救我们岌岌可危的商朝啊!
可能一般人听到自己马上就要大祸临头,都会思考如何逃过这一劫,紧张的寻求免除祸患的办法。
可是,纣王听了大臣的话之后,非但不慌不忙,还自信的说道: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意思是,哎,你真是危言耸听啊!未免太夸大其词了。我生来就应该是天子,这就是上天给我定好了的一辈子的命运,谁也更改不了,谁也夺不走我的国家。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这位大臣,眼见祸到临头,忠心耿耿地劝说,纣王却是一副如此固执的态度,我们会有多么悲伤啊!
大臣听完纣王的话,继续说:乃罪多,参在上,乃能则命于天?

意思是:恕我直言啊,您的过错实在太多了,您高高在上不顾百姓疾苦,又贪图享乐不理国家大事啊!像您这样,难道还想着上天能继续护佑您吗?
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意思是:我们商朝已经走到了覆灭的边缘了,还希望您醒悟过来,重新执掌国家大事,您可千万为国家着想啊!
同学们,这样一段小故事就把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呈现了出来。商纣王固执地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即使行迹再恶劣也是理所应当的。普天之下的人更要无理由的服从自己无休无止的欲望。
大臣苦口婆心的劝说啊,哪里会有不变的天命啊,一切不过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罢了。有如此多的恶行,哪里能指望有好的结果呢?
可惜商纣王始终不明白背后的道理,也丝毫听不进去大臣的话,最终让曾经繁荣辉煌的商朝就此陨落。
大臣的一番话也在后世引起了共鸣,经典当中多次讲述了同样的道理。

《道德经》有言: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上天并没有特地偏爱谁,只是帮助顺应天道、修德行善之人。像纣王这样倒行逆施的人,哪里能指望上天眷顾啊!
《孟子》中更讲述了衰亡的道理: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就像我们之前的课程中所讲,就算别人有99%的错,难道自己就没有1%的错吗?一个人招致侮辱,一定先有自取侮辱的地方,然后别人才有去侮辱他的机会。一个国家遭受攻打,也一定先有自遭攻伐的内在原因,然后别国才去攻伐他。
商朝灭亡,原因不在其它,就在于一国之君,自己让国家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啊。
其实,商纣王的这句话让很多人不大能理解。有一位同学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很困惑的问道:“纣王为什么对自己的恶行没有一点的戒惧呢?为什么还会说出我生不有命在天这样的话呢?”

确实,在我们看来,纣王荼毒百姓,残害忠良,必定有巨大恶果。这一点我们都能看的很清楚,似乎自己一定不会犯像纣王一样的错误。可是这是真的吗?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纣王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因就在于,他有一国之君的地位啊。在他看来,自己高高在上,其他人就应该完全听自己的调度,为自己付出。
我们不会像他一样作恶多端,可是我们时常也会和他一样,因为有理所当然的这样的想法,伤害了他人。

比如,有同学说,我在外忙着生意,妻子在家照顾父母和孩子,自己很长时间都认为我在外,妻子就应该体谅我,就应该担当起家里所有的事,自己却从来不考虑妻子在家里的辛苦,后来才发觉,自己对妻子的爱其实缺了太多太多。
还有的同学分享说,我在公司是个管理者,觉得下属尊重我就是天经地义的,可自己在工作中对他们的态度可不是很尊重啊,忽视了他们的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在很多事上,经常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观照。

就比如,大约有80%以上的子女,小时候都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从小有这样的知见,一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改变,长大之后,仍然习惯性的认为,身边的人就应该无条件的对自己好,围着自己转。
在婚姻当中呢,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对方就应该对自己好,不断的向另一半索取,希望对方在家里承担起一切呀,在外面也希望对方多付出努力支撑家庭。
在职场当中,你也会觉得,我说的都是对的,你们就得听我的,别人有好的建议或者提醒,他们也都是很难听的进去,所以碰壁很多啊。
很多人就是这样被困锁在自己为中心的世界的当中,不愿走出来。
或许小时候仗着父母的疼爱,他们耍耍脾气就能如愿以偿,可是长大之后呢,如果始终保持着这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心态,不断向外索取,终有一天,身边的人会远离你啊!不会再有人忍受你的坏脾气,终有一天会被悲惨的抛弃。
可能是婚姻产生裂痕,可能是工作中被孤立,因为其他人不会像你的父母那样无穷无尽,毫无条件的拿所有的爱来满足你。
并且呀,这样的人,他总会觉得家人欠他的,公司欠他的,同事欠他的,所有人都欠他的,这世界都在欠着他的。
你看,同学们,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最终一定求之不得,自己也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求之不得的烦恼痛苦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将因果的规律颠倒了。
比如,一位农夫,我们去种庄稼,到了秋天,自然都希望自己的庄稼长得好,收获的果实多,这样美好的结果我们都想拥有。

可是,庄稼到秋天能够长多少,收获多少果实,这样的结果是谁在决定呢?难道因为我们想的多收一点,它就能多长出一些吗?不会的。
实质上,庄稼长多少,这都是大自然决定的,是春夏秋冬,是阳光、土壤、雨露,是大自然和厚土的能量成就了这个果实,而不是我们自己。
所以,这都是规律决定的,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决定后果的。
即便是很多事,它的结果确实就像我们想的理所当然的那样,那也是因为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等等暗合了规律。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因上,在自己的行为作用上,选好种子,好好的耕耘灌溉,顺应庄稼生长的规律,庄稼才会结出饱满的果实,我们才会有丰厚的收获啊。

同样的,我们心中那些家人爱自己,理解自己,工作伙伴尊重自己的美好画面,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从果上求,一无所获。唯有自己努力经营关系,甘愿为他人付出,从因上求,这些美好的画面才能属于你呀!
同学们,主宰这世界的是规律,不是我们自己。

世间没有理所当然的果,我们就得顺应规律,自己需要种下美好的因,辛勤培育、灌溉,无怨付出,迎接我们的才是我们翘首以盼、心心念念的那个喜悦丰厚、美好幸福的人生。
我们留下今日的思考题:如何抓住美好人生?如何抓牢美好人生?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思考发到评论区,来和其他的同学共同分享你的成长收获。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程到此圆满,深深的祝福大家,我们明天见。